元代全真派道士陈致虚说:三教之道,一者也。
程颢论性不全是为了讲明人性善恶,亦在于通过其中的生意引出仁的自然品格,故生之谓性亦可视作生之谓仁,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40]。程颢论一体之仁,不仅以觉言,亦以生言:‘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

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朱熹以合内外、物我之学评述程颢的仁学,认为后者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一句甚佳,不见有物,不见有我,只见其所当止也[58]。前者为程颢所创,后者是告子所说[17]。32 程颢、程颐:《二程集》,第424页。82 陈来:《仁学视野中的万物一体论(上)》,《河北学刊》2016年第3期,第2页。
20 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35页。李甦平则认为知觉论可以归于生意论,故程颢的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万物一体为仁与生生不息为仁两个方面[5]。(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进入专题: 《庄子》 。
钟泰认为:《庄子》内七篇分之为七,合之则一。注意《庄子》内、外、杂篇之间的互相发明和关联确实是一条读《庄子》的恰当路径。钟泰在《读庄发例》一文中提到:读庄子,必通训诂章句,而又不可泥于训诂章句。这个说法在近代经学家廖平那里的划分就是:庄子属于《诗》《易》天学,属于君子儒。
《应帝王》所附最多,分别是《马蹄》《胠箧》《在宥》《天道》《天运》《说剑》六篇。比如,《吕氏春秋》中引及《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人间世》《大宗师》。

《天下》篇作为庄子自述,放于书首作为序言。这一问题是以《庄子》内七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庄子》外、杂篇与内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的。这种和经典传统读法的不同,恐怕也是得焉失焉的地方。近代的章太炎不认可庄子出于子夏,但是认为庄生传颜氏之儒。
在通识读物中对这一问题的介绍不简单是文献罗列,而是牵扯到对庄子思想最核心部分的理解。虽然这未必可以全当成确论,但是作为古代读书人苦心焦虑的读书经验,薪尽火传,是很值得的当代读书人注意的。中华书局出版的陈引驰《〈庄子〉通识》就是一部关于《庄子》的优秀通识著作。韩愈认为,庄子师田子方,田子方师子夏。
这种引文互证除了证明《庄子》一书成书的年代以外,也让我们看到古代学术思想流派之间的复杂谱系,而这些看似繁琐的考证功夫可以将我们引导进一个非常有趣的思想地图之中。通识教育要做的首先就是将历代读书人的经验传承下来。

将《田子方》《知北游》《列御寇》三篇列于《德充符》之后。将《天地》《山木》《庚桑楚》《渔父》四篇附于《人间世》之后。
对于天地人的解读,结构上保留了经典中三才之道的结构,但是内容上又赋予新意。这场笔墨官司从韩愈提出的庄子师承而来。这一方法恐怕是读中西经典的通例。这就是书中在进入《庄子如何炼成》一节之前,先要对庄子与儒家、庄子与黄老之间关系做出简单描述的原因。明代潘良耜《南华会解》曾经取外杂篇附于内篇各篇之后,比如将《缮性》《至乐》《外物》《外王》四篇附于《逍遥游》之后。这一观点同样可以参考余嘉锡《古书通例》。
我们现在对于前人读经典的方法不太重视了,有时候会认为这是前人牵强附会,比如对于《论语》各章之间的关系、《易》的内部结构等问题的经学读法。《庄子》内七篇之间的关系在下一章《庄子的世界》作为重点展开,所以本节作者主要处理的是外、杂篇与内篇之间的关系。
《庄子》能够在子书中找到引文的至少涉及十八篇。另一个问题由第一个张力而来的:古典思想和现代思想之间的张力。
将《骈拇》《徐无鬼》《则阳》列于《大宗师》之后。比如,《刻意》篇中三个故曰之后引用文字皆见于《天道》篇。
作者没有将传统的天道、地道、人道作为解释的准则,而是将天解释为人类对于整个宇宙、世界的看法。这说明,杂篇中有的文字是为解释外篇中的内容而作,为外篇之外。《庄子的世界》一章以天地宇宙与三重突破齐物视野内心自由生死问题作为逻辑线索将内七篇串讲,既遵守了传统读法的次第,内容上又不同于传统解法。这样,在介绍《庄子》一书的同时也介绍了古代文史的基本常识和阅读古代经典的基本通例。
通识教育的入门读本应该让学子切实感受到训诂章句不仅仅是枯燥的苦功夫,而是可以开启出富有张力的思想空间的基础。了解现在看到的经典经过了怎样的一个编辑和调整的过程,事关对于经典品质的理解。
关于庄子其人,《〈庄子〉通识》在《庄子画像》一章中主要依据《史记》以及《庄子》中关于的庄子的文本对庄子生平进行介绍,同时也使用了近人马叙伦、钱穆、郭沫若对于庄子生卒年的考证。这种学科之间的自然融汇正是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
始终次第,厘然不可移易。关于《庄子》一书,作者首先引用孙星衍的说法凡称子书,多非自著以及近代史学家吕思勉的说法,说明古代子书多为古代学派的文集。
讨论思想史上的重大问题一定需要文献、训诂等的支撑。引用的研究材料中还包括了《史记集解》《史记索引》《别录》《黄氏日钞》等。一部好的通识教育读本既要保证治学和读法上的醇正,又要与时俱进,对这个时代的问题做出呼应。与前述类似,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天-地-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所在。
郭沫若以及庄学名家钟泰都认可这一说法。在《庄子这部书》一章的最后一节《庄子应该这样读》中,作者引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庄子》的读法。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各界人士已有充分认识,而编写高水平的通识读物乃当务之急。庄子与儒家之间的关系是思想史上的重要争论之一
这些引用都是文献学基本方法的自然使用,读者在了解基本常识的同时也受到了治学方法的熏陶。外、杂篇固执粗说,能死不能活,外篇但为老子作训诂,而不能探化理于玄微。